



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,不少家属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患者白天昏昏欲睡,呼唤半天才能勉强睁开眼,可到了夜晚却异常清醒,要么辗转反侧难以入睡,要么自言自语、躁动不安。这种昼夜颠倒的状态不仅让患者精神萎靡,还会打乱康复节奏,甚至影响恢复效果。这背后,是脑卒中对大脑 “生物钟” 的多重冲击。




脑损伤直接破坏“睡眠中枢”
卒中事件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调节睡眠的脑区,特别是影响视交叉上核(生物钟中枢)的功能。这个位于下丘脑的微小区域控制着人体的昼夜节律,一旦受损,整个睡眠—觉醒周期就会紊乱。
心理与情绪因素
部分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或焦虑,情绪波动引发失眠或夜间警觉性增高,表现为白天嗜睡、夜间清醒。

躯体不适与并发症
①疼痛或麻木:瘫痪肢体的不适感常在夜间加剧,干扰睡眠。
②基础疾病影响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肺疾病等未控制时,会进一步扰乱睡眠。
住院环境影响
重症监护室(ICU)的持续灯光、住院期间的噪音、频繁护理操作(如夜间测血压)等破坏睡眠环境。
药物副作用
某些药物(如糖皮质激素、利尿剂)可能干扰睡眠,例如激素类药物引发失眠,利尿剂导致夜间频繁排尿。
中医视角:阴阳失衡与气血逆乱
脑卒中属“中风”,病机为“阴阳失调,气血逆乱”,导致“肝火扰心”“痰热扰心”“心脾两虚”“心肾不交”“心胆气虚”等,表现为昼夜颠倒、失眠等“不寐”症状。


➤ 白天频繁打瞌睡,叫醒后很快又入睡
➤ 夜间异常清醒,甚至躁动不安
➤睡眠片段化,频繁醒来
➤ 昼夜完全颠倒,白天睡觉晚上活动

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昼夜颠倒,需要从调整生理节律和优化照护环境两方面入手:
强化昼夜信号:白天尽量让患者处于明亮环境中,多晒太阳或接受自然光照射,帮助大脑分泌清醒相关的神经递质;夜晚则保持环境安静昏暗,减少灯光和声音刺激,促进褪黑素分泌。
建立规律作息:固定每天起床和入睡的时间,白天避免长时间睡眠,可通过聊天、听音乐、进行轻度康复训练等方式保持清醒;夜晚睡前减少饮水量,避免频繁起夜,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助眠药物短期干预。
缓解不适与情绪:及时处理患者的疼痛、麻木等症状,通过按摩、热敷等方式减轻不适感;多与患者沟通,进行心理疏导,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,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。

医疗干预
①针对性治疗脑损伤:如神经调控(经颅磁刺激)、调节神经递质。
②药物调整: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静剂、抗抑郁药或中药安神方剂。
③治疗合并症:若存在睡眠呼吸暂停,建议使用无创呼吸机(CPAP)改善夜间缺氧。
中医调理
①针灸与推拿:调节气血运行,改善睡眠节律。
②饮食与运动:适当食用安神食物(如百合、莲子、酸枣仁),十指梳头,耳穴按摩,或散步、八段锦等轻柔运动。


1、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及时咨询医生
2、昼夜颠倒持续超过2周无改善
3、伴随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
4、出现幻觉或严重行为异常
5、影响基本生活能力和康复进程
脑卒中后的昼夜颠倒是身体发出的 “调节紊乱” 信号,并非患者故意 “折腾”。理解背后的生理和心理机制,通过科学的照护帮助患者重建睡眠节律,才能让他们在白天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康复训练,夜晚获得充分休息,为身体的恢复打下良好基础。
编辑:周莉
校对:宣传部
审核:张一茹 邓盛林 刘津含
---END---
